古代人物
王戎
字號:濬沖
生卒:234年—305年
籍貫:瑯琊臨沂
簡評:“竹林七賢”之一
人物生平
王戎(234年——305年),字濬沖,瑯琊臨沂人?,樼鹂ぴ谇爻瘯r為三十六郡之一,瑯琊王氏世代居住于此,直至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衣冠南渡,方舉族遷居金陵。在中古時期眾多的家族中,瑯琊王氏可謂鮮有其匹。這個家族自漢代便登上歷史舞臺,兩晉之際逐漸興盛,子弟眾多,才俊輩出,三百余年冠冕不絕,是真正的簪纓世家。王戎的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親王渾,官至涼州刺史,封貞陵亭侯,都官居高位。
王戎自幼“清明曉悟”,據記載,他七歲時與同伴在路邊玩耍,道旁有結滿李子的李樹,其他人爭相去采,只有王戎不動聲色,別人詢問時,他答道:“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弊詈蠊蝗绱?。俗話說三歲看大,終王戎一生,他處理事務時都有著敏銳的眼光,往往料事于先,在政治亂局中才得以禍不及身。
王戎十五歲時,認識了父親的同僚阮籍,阮籍長他二十四歲,兩人是忘年交。阮籍造訪王渾時,每每會說:“與卿語,不如與阿戎語”,以為王戎的清賞,其父不能比擬,遂超越年齡的差異,將其視為同類。
魏初遷都洛陽時,河內郡山陽縣成為了達官貴人密集修建莊園的地區,王戎之父也在山陽置下園宅,這樣,王家就與在此修建竹林園的嵇康成為了長期鄰居。到正始之后,他與嵇康、阮籍、山濤、劉伶、向秀、阮咸諸人,共為“竹林之游”,史稱他們為“竹林七賢”,而他則是這七賢之中最小的一位。
所謂竹林七賢,其實是當時政治斗爭的產物。正始之后,司馬氏政變,沉重打擊了曹氏集團,基本上控制了政局。為了乘勝前進,司馬氏開始對異己勢力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鎮壓。此過程中,殺人如麻,腥風血雨,人人自危,朝不慮夕,于是,一股退隱之風盛行開來。這七個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他們在當時的思想環境下,本就有著相似的哲學傾向,加之對世事的共同感受與對自身聲明的憂慮,更是相結為友,“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在清談中回避政治。
然而,在司馬氏的屠刀下,要想徹底置身事外并不可能。高平陵政變后,中國歷史走向了血腥的魏晉禪代之路,司馬氏希望拉攏名士為己所用,這種情況下,竹林名士群體也發生了分化。嵇康、呂安、向秀拒絕向司馬氏稱臣,堅持“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還因此被殺;阮籍離開竹林出仕,以一種消極態度當了朝廷官員;而王戎本出于官僚家族,雖崇玄學,終究不會過分厭惡官場,何況他對曹魏的忠誠本就不如嵇康那般堅定,他是真正踏入朝堂,開始了為官之路。
父親死后,王戎襲父爵入仕,官至吏部尚書。據史料記載,他曾接受鐘會舉薦做了相國掾,鐘會是殺死嵇康的劊子手,死心塌地為司馬氏效力,而阮籍則與司馬氏貌合神離,這兩人的關系非常緊張,王戎則游走于鐘會、阮籍之間,與二人同樣保持了密切的關系。王戎接受他的舉薦,可見其確有官宦之志。
在此時,王戎的思想也傾向于“自然與名教相同”,陳寅恪先生對此做了詳細的論述:“至王氏戎、衍兄弟即為晉氏開國元勛王祥之同族,戎父渾,衍父乂又皆司馬氏之黨羽,其家事遺傳環境熏習固宜趨附新朝致身通顯也,凡此類因緣可謂之利誘……其早歲本崇尚自然,棲隱不仕,后忽變節,立人之朝,躋位宰執,其內慚與否雖非所知,而此等才智之士勢必不能不利用一已有之舊說或發明一種新說以辯護其宗旨反復出處變易之弱點,若由此說,則其人可兼尊顯之達官與清高之名士于一身,而無所慚忌諱……故自然與名教相同之說所以成為清談之核心者,原有其政治上實際適用之功用……”
王戎在此時表現出了多面的特點,他是圓滑的,韜晦以求自保的,同時又確有政治才干與過人的勇氣,他盡情向外界展示了自己的貪吝,另一方面,在性情上竟然又保留了許多竹林時期的任誕。王戎在他人生的后期表現的十分吝嗇,他的侄子結婚,他只拿了一件單衣當賀禮——婚禮后又實在舍不得,重要了回去。女兒嫁人之后朝他借了筆錢,回娘家時就很受了些臉色,直到把錢還上才才一切正常。更令人驚詫的是,這位王戎家里有李樹,結果極好,他把這些李子拿到市場上去賣,又唯恐別人也得到這樣好的樹種,所以在售賣之前一定要鉆掉李核。如此種種,不勝枚舉。但這些記載與他早年行跡并不相符,史書對他的記載中,“清廉”與“貪吝”兩種評價并存。王戎一生中,這樣的矛盾之處并不少見。
西晉前期,正始、竹林名士及其追隨者們開始逐漸居于政治主導地位,并重新分化組合,形成了以賈充為代表的新禮法之士和以山濤為代表的玄學名士兩派。晉武帝司馬炎利用兩派矛盾,扶弱抑強,使之互相抵消,以防出現專權重臣。在朝任職的竹林名士向秀、阮咸站在山濤一方。而王戎這一時期正在地方做官,史書對王戎這二十一年的任職情況,記載得極其模糊且有不合常規處,大概說來,應為尚書吏部郎(六品)——黃門侍郎(五品)——散騎侍郎(五品)——河東太守(五品)——荊州刺史(四品)——豫州刺史加建威將軍(四品)。
咸寧五年(279)王戎以豫州刺史加建威將軍,指揮一路渡江部隊進攻武昌,因功進爵安豐縣侯,并于太康年間回 京任門下省長官侍中要職。他仍然沒有參與到兩派爭斗中去,而是游離各派,左右逢源。他與禮法派通親,在感情上則對竹林名士及其子弟十分親厚。
太康三年(282),以楊皇后父兄為代表的外戚勢力急劇膨脹。次年,山濤病逝,名士派新的代表人物是司馬炎的胞弟齊王攸,這位齊王德高日隆,朝臣內外皆屬意于他,對太子司馬衷造成了威脅。為了扭轉局面,禮法派組織反擊,司馬炎最終下詔要求齊王離開首都回到封國。對此,朝中的名士派掀起了一場抗旨運動,紛紛上書請求皇帝收回成命。司馬炎大怒,此時王戎在皇帝身側擔任侍中,也傾向于名士派,但在言談時依然沉默不語,沒有發表自己的看法。
在官場上,王戎秉持柔和的態度,南郡太守向他行賄,王戎既不接受也不批評,只是回信表示深切感謝,此事一經披露,朝中議論紛紛,多為譴責。但這種處事方法使他在太康時期的官場上一路順暢。
王戎本人在政治上并不甘于庸碌。司馬炎稱帝后,王戎受命率兵伐吳,他先是成功說服吳軍將領歸降,然后領兵直取吳都建業,逼得吳主出城投降。晉惠帝時,王戎任吏部尚書,厲行改革,整頓吏治,在官吏選拔上實行甲午制——即先讓待選的人去地方試用三年,再根據考績任職,盡管這一改革以失敗告終,但因王戎與賈充通親,并未按照朝臣彈劾被免職。元康元年,賈后密令楚王瑋殺了實際控制朝政的汝南王司馬亮,后又借口楚王擅殺大臣將其處死,權力落到賈后手中。這次宮廷政變因汝南王、楚王的卷入,被稱為“八王之亂”的開始。在政變后的三月到六月間,王戎再次進入政治中樞,與張華、賈模等人同心輔政,他們執政的時段(291—299),是西晉后期歷史上唯一政局相對安定的時期。
此外,在王戎參與中樞執政時,魏晉玄學也出現了正始之音后的第二個高潮:元康玄學。王戎通過清談活動為此推波助瀾,大大推動了這一階段玄學的發展
元康七年(297),王戎出任司徒,政治地位與社會聲望都達到了頂峰。但此時賈后荒淫亂政,諸王擁兵自重,官僚奢侈腐化,王戎看到政局無法逆轉,于是開始敷衍政務,尸位素餐。
元康九年(299),賈后想要廢除太子,詐稱皇帝不適,將太子誘到宮中,派婢女陳舞逼他吃事先備好的醉棗。又讓黃門侍郎潘岳模仿其平日口氣打了份草稿,上面寫著要求皇帝退位,否則自己將進宮廢帝之類的話,在太子迷亂時逼他抄寫下來,由此要求廢除太子。
賈后意圖廢殺太子一事,引起朝野激憤。王戎對此未發一言,賈模、張華、裴等人計劃發動政變,廢除亂政的賈后,作為執政集團的核心人物,裴的岳父,王戎對此或許知情,但他并不參與,賈模等素知王戎明哲保身的態度,也并不找他討論政變問題。王戎此時的緘默常被后人譏刺:“王政將圮,茍媚取容,屬愍懷太子之廢,竟無一言匡諫?!?/p>
永康元年(300年)四月,趙王倫利用賈后亂政造成的社會不滿發動政變,通過大屠殺控制了朝政。趙王的親信幕僚叫做孫秀,孫秀早年貧賤,求品鄉議。王衍當時并不愿意品評孫秀,但王戎看出此人不凡,勸王衍給了較好的品評。趙王政變后,孫秀操生殺大權,與他有宿怨者盡皆被誅,而王戎只是以黨附賈氏的罪名被免職,保全了身家性命。
趙王倫政變標志著八王之亂真正啟動,六年間,動亂從宮廷政變演變為全面內戰,元康時期位于社會中心的文臣名士,只能在諸王爭斗的夾縫中生存,朝不保夕。此時的王戎已淪為諸王手中的政治道具,可謂極其狼狽。由于他不愿為司馬礒出謀劃策,還險些遭遇殺身之禍,不得不偽裝五石散藥性發作,掉進廁所,才僥幸得免。
永興元年(304),七十歲高齡的王戎被裹挾著參與了討伐司馬穎,戰敗被俘,與惠帝同至鄴。史書對此的記載是“在危難之間,親接鋒刃,談笑自若,未嘗有懼容?!蓖跞钟啄陼r,到獵場觀戲,籠中猛獸吼聲動地,眾人驚慌,而他神色不動。在這則記載中,仿佛還能看到他始終保持的過人膽色。
回到洛陽后,司馬颙的將軍張方準備將朝廷劫持到長安,王戎趁機向南逃往郟縣,一年后,他在郟縣逝世,終年七十一歲。
王戎的一生,在后世有許多爭議,顏延之作詩吟詠竹林賢人,便不肯將王戎算在其中。王戎在玄學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他身后也并未有什么詩文傳世,只留下來了一些短句品評之類?!妒勒f新語》記載,王戎微服經過黃公酒壚時,曾發出一番言論“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于此壚。竹林之游,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贝嗽捵x來,實在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