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 物 > 正文

近現代人物


p_qianmu

錢穆

姓名:錢穆
籍貫:江蘇無錫
字號: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云,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
生卒:1895年-1990年
成就:學貫四部,著作等身,有“最后一位國學大師”、“當代朱子”、“一代儒宗”之譽。


人物生平

  1895年(清光緒廿一年)7月,錢穆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蕩口鎮七房橋錢氏家族。

  錢穆所出的大房,人丁最旺,五世同堂。但正是由于人丁興旺,各家從祖上所分的住房和田地亦少,甚至到了錢穆伯父、父親時,已無一尺之地,“淪為赤貧”。饒是如此,大家族卻“書香未斷”。錢穆的曾祖父錢繡屏,國學生;祖父錢鞠如,邑庠生,長于音韻,勤治《史記》;父親錢承沛,自幼聰慧過人,被譽為“神童”,16 歲縣試入泮,后在七房橋設館授徒。錢穆兄弟4 人,長兄原名恩弟,后易名摯,字聲一,即著名科學家、全國政協副主席、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之父。

  1900年,七歲的錢穆被父親送入私塾讀書,與大哥聲一同塾。其時聰明伶俐,強記不忘,塾師對其亦稱贊有加。年底,私塾老師因病歇塾,為了兄弟二人的學業,錢父決意舉家遷至蕩口鎮。蕩口鎮時多有華姓聚族而居,是清末民初著名數學家華蘅芳、華世芳兄弟的故鄉。遷至蕩口后,錢父在鎮上延請了一位華姓名師為錢穆兄弟上課。除授《四書》、《五經》外,塾師亦講《史概節要》、《地球韻言》兩書。兩書講畢,塾師不幸生病,不能坐塾,諸生學業荒廢。錢穆兄弟也不再上塾,錢穆則日日在家中閱讀小說。

  1904年,錢穆10歲,與兄長一道考入無錫蕩口鎮果育學校。

  果育學校是一所鄉間新式小學,原是鄉賢華子才(華鴻模)為華氏家族子弟而辦。果育小學分高、初兩級。錢聲一入高級一年級,錢穆則入初級一年級。當時的體操老師——錢穆的同族錢伯圭,是思想激進的革命黨人,對錢穆時有教導,是他政治上的啟蒙老師。在果育小學4 年,錢穆深得眾多良師的教誨、指點,既受到了傳統國學的熏陶,又得以接觸新學,打開視野,為其日后從事學術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1905年,錢父撒手人寰,留下孤兒寡母,家境困頓。

  1906年,錢氏兄弟考入常州中學堂。為減輕家庭負擔,錢聲一自愿入讀學期一年的師范班,將深造的機會留給了弟弟錢穆。畢業后,錢聲一回鄉任教。
  
  在常州府中學學習期間,錢穆頗得監督屠元博的關心和愛護。屠元博的父親是名滿中外的史學泰斗屠寄,雖錢穆與之未曾謀面,親承教誨,但對這位史學巨擘,錢穆始終心懷崇敬。當時,在常州府擔任歷史、地理教務的,是屠寄昔日門生呂思勉先生。呂思勉雖是學堂最年輕的教師,但知識廣博,國學功底深厚,帶給錢穆深刻的影響。日后,錢穆亦同呂思勉多有書信往來,交往甚篤。

  1910年,錢穆讀四年級時,新舍監陳士辛與學生多有齟齬,最終釀成學潮。錢穆作為學生代表,代頭自動退學。后經屠元博代為申請,到南京私立鐘英中學就讀。

  1911年,適逢武昌起義,時局混亂,學校宣布解散。錢穆投軍不成,遂返鄉。

  1912年春,經遠房親戚錢冰賢介紹,錢穆離開老家七房橋,赴秦家水渠三兼小學任教,開始了長達十年半的鄉教生涯。

  學校原只校主秦仲立兄弟三人分任教務,錢穆到后,負責高級班的國文、史地、英文、數學、體操、音樂等科,并兼部分初級班課,教務極其繁重。秦氏藏書豐富,但不輕易示人,因與錢穆切磋學問,結成忘年之交,錢穆才讀得秦家藏書,也藉此得以接觸西方思想,開闊眼界。

  1913年,錢穆轉入蕩口私立鴻模學校任教,即原果育小學。當時校主是華鴻模的長孫華士巽,對教字認真、負責的錢穆很是器重。

  1914年夏,梅村成了縣立第四高等小學,錢穆在鴻模小學的同事,亦是錢聲一昔日同窗的華澄波被聘為校長。錢氏兄弟得其邀請,一同前往任教。在梅村四小任教期間,結識了一生摯友朱懷天。

  1918年夏,老家七房橋遭火災,遷家至蕩口鎮。為了侍奉患有胃病的母親,錢穆便辭職回蕩口鴻模學校任教。

  兩地任職期間,錢穆不單嚴謹教學,勤奮讀書,在學術研究上亦有所成。在梅村縣立四小教授《論語》時,錢穆精讀了《馬氏文通》,并仿照體例,終成《論語文解》一書,該書亦是錢穆生平第一部出版著作。

  1919年,錢穆任后宅泰伯市初小校長,在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實驗和改革。在實驗和改革的同時,錢穆也利用閑暇時間從事撰述。李石岑在上海主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錢穆幾度投稿,其文兩度刊于首幅。

  從1912年春到1922年秋,錢穆在鄉村做了十年小學教師,其間雖然有憾于未能入大學深造,但他始終堅信“學問”源自“功夫,“未嘗敢一日廢學”。

  1922年,得益于同鄉施之勉的推薦,錢穆赴廈門集美學校擔任教職,這也是他首次擔任中學教職。

  集美學校乃是南洋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一手創辦,初為小學,后來逐漸擴大,成為一所包括師范部、中學部,商業、水產航海、農林、幼兒師范、女子中學部,幼兒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廣部等等在內的大規模學校。錢穆在集美學校任高中部、師范部三年級兩個班的國文課。錢穆居處臨近校圖書館,中學課業較之從前略為輕松,故而閑暇時間較多,遂“一意肆力于讀書”。

  1923年,集美學校鬧學潮,校長對此處理失當,開除了數名學生,錢穆因傾向學生一方,故辭去集美學校下一年的聘任,重返家鄉無錫。此后不久,即受錢基博先生的介紹和推薦,轉入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范任教國文課。當代著名新聞學家徐鑄成于三師讀書時,即由錢穆授課。

  1927年,經無錫三師同事胡達人推薦,錢穆轉任至蘇州中學。

  蘇州中學頗有淵源,其原址為宋范仲淹所創府學的部分故址,理學家胡瑗曾講學于此。清稱紫陽書院,清末在此創設江蘇師范學堂。民國初年,王國維、呂思勉等著名學者均曾于此執教。錢穆任教時,校長為著名教育家汪懋祖,曾留學美國,擔任過北平師范大學校長。汪懋祖治時,學校實行學分制,提倡教師進行學術研究,創辦???,廣延人才,多方禮聘著名學者來校講學,蘇州中學逐漸發展為蘇州重要的學術基地。陳去病、吳梅、呂叔湘、胡哲敷、顏文梁等均與錢穆同在蘇中任教,甚至章太炎、胡適、顧頡剛、張君勱、張其昀、歐陽予

  倩等學界名流亦曾在此講學。

  1928年夏秋之交,妻兒、兄長相繼去世,錢穆很受打擊。哀痛之下,錢穆強自振作,繼續教書著述,在《蘇中??飞线B續發表《述清初諸儒之學》、《墨辯碎詁》、《孔子略史及其學說之地位》、《儒禮雜議——非斗篇》等文。

  l929年秋后,負責商務印書館編《萬有文庫》中《墨子》一書。

  1930年春,錢穆于蘇州續姻。又得顧頡剛鼎力相薦,赴北京燕京大學任國文系講師。同年,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力辨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之非,破經學古今門戶之見,引起學界轟動。 后因不適燕京大學教會大學的環境,故辭職南歸。

  1931年夏,受聘于北京大學,擔任歷史系教職,授“中國上古史”、“秦漢史”、“中國通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課,并兼課清華、燕京、北師大。錢穆先生功底扎實,學問深厚,且善言辭,所講中國通史課深受北大學生的歡迎,甚至有“北胡南錢”之說。

  1937年,北平淪陷,錢穆隨時局流徙南下。

  1939年,《國史大綱》脫稿,錢穆回蘇州侍母一載。

  1941年,應顧頡剛之邀,往成都任教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及武漢大學。

  齊魯大學原為美國教會所創,抗戰初遷至四川成都。原本即有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資助,設國學研究所。內遷后,決意重建研究所,顧頡剛被聘為主任,負責行政事務。顧氏在任期間,置得大批古籍,又多方延請名師,除有胡厚宣、錢穆等在所任職外,又得葉圣陶、張維思、呂叔湘、韓儒林、孫次舟等學界名人來此講演,由是研究所名聲漸著。

  1941年6月,顧頡剛在重慶北碚辦《文史雜志》,所中實際工作漸由錢穆主持。

  1942年,顧頡剛辭研究所主任職,由錢穆正式接任所務。

  除指導學生的學術研究外,錢穆在此期間亦編成《清儒學案》一書。

  1943年秋,齊魯國學研究所停辦,錢穆應華西大學文學院院長羅忠恕的邀請,在該校擔任教職。又得四川大學校長黃季陸相邀,到川大歷史系兼課,講授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治思想史。

  1944年,撰文《中國歷史上青年從軍先例》,號召知識分子投筆從戎 。

  抗戰時期,錢穆在西南大后方,或著書立說,或奔走講演,“以民族意識為中心論旨,激勵民族感情,振奮軍民士氣,故群情向往,聲譽益隆,遍及軍政、社會各階層,非復僅為黌宇講壇一學人。為書生報國立一典范,此點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論?!?/p>

  1945年抗戰勝利后,錢穆患病在身,仍留川任教,住華西壩一年。

  抗戰勝利后,大學陸續復校,胡適被南京政府任命為北大校長,因其遠在美國未歸,便由傅斯年代校長之職,負責北大接收、復員和北遷工作。但錢穆卻始終沒有得到邀請,這與錢穆和傅斯年所代表的史料考證派之間的分道揚鑣不無關系。

  1946年,滇人于乃仁在昆明籌建五華學院,托錢穆學生李埏代為敦請,錢穆有感時局動蕩,又素愛昆明氣候,遂欣然應允。錢穆在五華講學,又兼云大課務,同時還為軍官學校將校訓練團講“中國古代軍事史”。

  1947年,因胃病原因,決意離滇東歸。

  1948年,正式執教于無錫江南大學,任文學院院長。

  江南大學為無錫巨商榮家所創辦,雖創立未久,但仍薈萃不少著名學者。除錢穆任文學院院長外,唐君毅為教務主任,朱東潤、牟宗三、李雁晴、王以中俱在江大任教。

  除教學、行政外,錢穆還應上海正中書局之約,指導學生圈點《四部選粹》,即精選四部籍中人人必讀者數十種,一一加以標點。但終因時局動蕩,標點之書未能付印,隨他標點、鈔錄的學生也散去了。

  課余閑暇,錢穆又撰《湖上閑思錄》。

  1949年,錢穆南走香港。入港后,有感于青年失業失學、無依無靠、躑躅街頭的情形,于是考慮創辦學校。

  1950年,新亞書院在錢穆的努力下初創成形。創建之初,條件極其艱苦,生源多為來港大陸青年,無力繳納學費,中途離校,轉校者亦不在少數,學校經費亦尤其緊張。但學校的任課教師,如吳俊升、任泰、劉百閔、羅香林、張維翰、梁寒操、衛挺生、陳伯莊、程兆熊、楊汝梅等,皆為大陸來港的知名人士。其中不乏錢穆故交,為表支持,競相表示不計報酬。盡管條件不如人意,但書院教授陣容之強大,香港大學中文系遠不能比,亦受到香港教育司的重視,對其多有通融。

  冬季時,新亞經濟窘困,已至山窮水盡。錢穆離港赴臺募款,望獲臺灣政府救濟支援。錢穆抵臺后,多方勸其留臺發展,但他心系新亞,婉言相辭。其后又受邀去港大任教,亦固辭。

  1952年,錢穆在淡江文理學院驚聲堂講演,屋頂泥塊墜落擊中頭部暈厥送醫。

  1953年,新亞書院得到美國雅禮協會資助,后又得美國亞洲協會襄助,籌辦研究所。

  1955年,得哈佛燕京社協款資助,新亞研究所成立。

  香港原本不甚重視中文教育,全港除卻主要用英文授課的香港大學之外,其他學校寥寥無幾。錢穆來港,興學艱難,新亞書院于困境中奮進,不斷得到發展,諸教授數年艱辛耕耘,培養了一批高質量人才。其辦學的成績為香港各界所矚目。6月27日,由香港教育司高詩雅和香港大學教授林仰山提議,香港總督兼港大監督的葛量洪在香港大學1955 年畢業典禮上,授予錢穆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以彰其績。

  1956年,錢穆與胡美琦女士九龍締婚。

  1960年,錢穆應邀到耶魯大學講學半年。閑暇時間,錢穆一方面補讀英文,一方面完成了《論語新解》的撰寫。 6 月13 日,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為表彰錢穆的教育、學術成就,及其為東西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耶魯大學特授他名譽人文博士學位。隨后,赴歐訪問。

  1963,崇基、聯合、新亞三校聯合,改組為香港中文大學,錢穆主動提出辭去新亞書院院長職務,為新亞董事會所挽留。

  1964年,錢穆再度提出辭請,董事會終于應允,並決定以1965年為正式辭職之年,此一年則為休假年。1965年正式卸任后,錢穆應馬來亞大學邀請,由夫人陪同赴吉隆坡講授“中國思想史”。原定計劃講學一年,因不適應南洋濕熱天氣,胃病復發,于1966 年2 月提前返港。錢穆夫婦返港后半年,香港難民潮驟起,治安惡化。夫婦商量之下,決意定居臺灣。

  1967年10月,錢穆夫婦正式遷居臺北。

  1968年,錢穆夫婦遷入由夫人親手設計的“素書樓”,并膺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9年,《朱子新學案》書成,老友張其昀邀請其往華岡文化學院,擔任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首任博士班班主任。

  錢穆每周為博士班講授“中國史學名著”,后來,臺大學生戴景賢來素書樓旁聽,將講授內容錄音,再加以整理,陸續刊登在文化學院創辦的《文藝復興》雜志。1973 年2 月,《中國史學名著》一書經臺北三民書局正式出版。隨后又開“宋明理學”、“朱子學”、“經學大要”、“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等課,邊講邊寫札記,后合編為《理學三書隨札》一書。受聘文化學院同時,又應蔣復聰先生之約,擔任臺北中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1974年,錢穆在夫人陪同下,游歷梨山、武陵、天祥、花蓮。期間,寫下《八十憶雙親》。

  1975年,錢穆將居港臺時期發表之中國傳統學術相關論文匯成《中國學術通義》一書,由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1976年冬,錢穆胃病劇作,幾不治。

  1977年夏,新亞書院策劃創設“新亞學術講座”。為答謝創辦人錢穆的卓絕貢獻,此講座命名為“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擬每年邀請一位對中國文化有所研究的中西著名學人來新亞作講演,并邀請錢穆為講座第一位講演人。

  1978年,錢穆胃病、目疾日劇,仍抱病扶杖赴港,以“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為題,進行了六次講演。后根據錄音編寫成書,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1984年,錢穆獲頒行政院文化獎章。

  1986年,錢穆92歲生辰,亦是他執教75周年的紀念日。6月9日當天下午,錢穆在素書樓為中國文化大學(即華岡文化學院)史學所博士班的學生做告別杏壇最后一講,聽者云集。臺灣當局于6月20日晚為他舉行執教75 周年榮休紀念會?!靶姓涸洪L”俞國華贈予錢穆“鴻儒碩望”鏡屏,“教育部”也贈其“一代儒宗”賀匾。11月,錢穆完成其人生最后一部著作——《晚學盲言》。

  《晚學盲言》撰寫之時,錢穆目疾已深,不能識字看書,幸得夫人胡美琦女士協助,方能成書。此書系錢穆40 年代以來從事中西文化比較研究之總結。

  由于政治環境所限,自1949 年4 月南走香港,錢穆便再也沒有踏上大陸的土地。雖身在海峽對岸,但對錢穆始終情系故鄉和親人,對于時局,錢穆亦多有關心,希望兩岸能和平統一。

  1990年8月30日上午9點15分,錢穆心力衰竭,在臺北杭州南路寓所逝世,享年96歲。訃訊傳來,士林震悼。各界人士紛紛發文吊唁。9月26日,在臺北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9月30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新亞教育文化會、新亞書院校友會,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公祭儀式。

  1992年,錢穆先生得以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主要著述

  《論語文解》,1918年11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朱懷天先生紀念集》,1919年8月,上海自刊本
  《論語要略》,1925年3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孟子要略》,1926年,上海大華書店。
  《周公》,1929年,上海商務印書館
  《墨子》,1930年3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王守仁》,1930年3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劉向歆父子年譜》,1930年,《燕京學報》第七期
  《國學概論》,1931年5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惠施、公孫龍》,1931年8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老子辨》,1932年,上海大華書店
  《先秦諸子系年》(上下冊),1935年12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1937年5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國史大綱》(上下冊),1940年6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文化與教育》,1942年6月,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清儒學案》,1942年,稿成佚失
  《中國文化史導論》,1943年,重慶正中書局
  《政學私言》,1945年11月,重慶商務印書館
  《孟子研究》,1948年,上海開明書店
  《中國人之宗教社會及人生觀》,1949年5月,香港自由中國出版社
  《中國社會演變》,1950年10月,香港中國問題研究所
  《中國知識分子》,1951年,香港中國問題研究所
  《中國歷史精神》,1951年11月,臺北國民出版社
  《莊子纂箋》,1951年12月,香港東南印務公司
  《文化學大義》,1952年1月,臺北正中書局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952年11月,香港自刊本
  《中國思想史》,1952年11月,臺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國史新論》,1953年5月,香港自刊本
  《宋明理學概述》,1953年6月,臺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四書釋義》,1953年6月,臺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人生十論》,1953年6月,香港人生出版社
  《黃帝》,1954年,臺北勝利出版社
  《陽明學述要》,1955年3月,臺北正中書局
  《中國思想通俗講話》,1955年3月,香港自刊本
  《秦漢史》,1957年3月,香港新華印刷股分公司
  《王陽明先生傳習錄及大學問節本》,1957年6月,香港人生出版社
  《莊老通辨》,1957年10月,香港新亞研究所
  《學龠》,1958年6月,香港南天書業公司
  《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1958年8月,香港新亞研究所
  《湖上閑思錄》,1960年5月,香港人生出版社
  《民族與文化》,1960年6月,臺北聯合出版中心
  《中國歷史研究法》,1961年12月,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
  《史記地名考》,1962年10月,香港太平書局
  《孔子論語新編》,1963年,臺北商務印書館
  《中國文學講演集》,1963年3月,香港人生出版社
  《論語新解》(上下冊),1963年12月,香港新亞研究所
  《中華文化十二講》,1968年7月,臺北三民書局
  《中國文化傳統的潛力》,1968年,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社
  《中國文化叢談》(一)(二),1969年11月,臺北三民書局
  《史學導言》,1970年5月,臺北中央日報社
  《中國文化精神》,1971年7月,臺北三民書局
  《朱子新學案》(一至五冊),1971年9月,臺北三民書局
  《朱子學提綱》,1971年11月,臺北自刊本
  《中國史學名著》,1973年2月,臺北三民書局
  《理學六家詩鈔》,1974年,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孔子傳》,1974年8月,臺北孔孟學會
  《孔子與論語》,1974年9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孔子略傳<論語>新編》,1975年10月,臺北廣學社印書館
  《八十憶雙親》,1975年,香港中大新亞校友會
  《中國學術通義》,1975年9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靈魂與心》,1976年2月,臺北聯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至八冊),1976年6月~1980年3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1977年5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1979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歷史與文化論叢》,1979年8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人生三步驟》,1979年10,香港香港大學
  《雙溪獨語》,1981年1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中國通史參考資料》,1981年12月,臺北東升出版公司
  《古史地理論叢》,1982年7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中國文學論叢》,1982年7月,臺北東人圖書公司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1983年1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宋明理學三書隨札》,1983年10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1984年12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晚學盲言》(上下冊),1987年8月出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中國史學發微》,1989年3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新亞遺鐸》,1989年9月,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欧美五月丁香六月综合合_成年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_交换国产精品视频一区_免费一本色道久久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