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第七屆萬物生長大會之中國未來獨角獸大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開幕。大會以“大江東去——奔競浪潮之巔”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創新創業創投領域的企業家、投資人、創業者相聚錢塘江畔,探討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邏輯、生態及路徑。
大會設圓桌對話環節,由浙江省數字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章豐主持,邀請果殼CEO、未來光錐投資創始合伙人嵇曉華(姬十三),西湖大學博導、西湖心辰創始人藍振忠,之江實驗室人工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林峰,普華資本管理合伙人蔣純,浙江工商大學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孫元,圍繞“ChatGPT向何處去”的主題,探討以ChatGPT為代表的強人工智能的未來趨勢和走向。
嵇曉華(姬十三)
果殼CEO 、未來光錐投資創始合伙人
神經生物學博士,科學傳播研究館員,九三學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APEC中國工商理事會青工委執行委員。2010年創辦果殼。果殼是國內知名的泛科普科學文化平臺,生產的網絡科普內容覆蓋5000萬全網訂閱用戶。
藍振忠
西湖大學博導、西湖心辰創始人
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博士,曾任谷歌人工智能研究院科學家。NLP輕量級預訓練語言模型“ALBERT”第一作者,聯合推出中文預訓練語言模型評價基準“CLUE”。2021年創辦西湖心辰,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在內容生產、心理等方面的商業化和平民化。
林 峰
之江實驗室人工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
之江實驗室高級研究專家,兼任南洋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參議院主席、世界衛生組織數字健康和健康教育協同中心聯合主任。主要從事人工智能生物醫學信息學和生物醫學成像的研究,獲得數項發明專利,并在IEEE TPAMI等頂級SCI期刊和會議發表約300篇論文。
蔣 純
普華資本管理合伙人
曾任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總工程師、浙江省創投協會天使投資專委會副主任,曾連續三年被評為浙江省“十佳天使投資人”。投資領域覆蓋半導體、新能源、先進制造、數字化等。主要投資案例有星河動力、長光衛星、軟體機器人、minieye、臻鐳科技、知存科技、中儲國能等。
孫 元
浙江工商大學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浙江省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浙江數字經濟百人會學術界代表。入選2022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2),主要研究企業數字技術使用管理、線上行為、企業社交媒體、企業移動商務。
章 豐
浙江省數字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曾任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調研宣傳部副部長,網易傳媒副總編,浙江團省委宣傳部長兼《青年時報》社長、總編輯,浙江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等職。
千人聯名
AI是否該按暫停鍵?
章豐:前段時間,未來生命研究所發布的一封聯名公開信將AI安全問題送上了風口,這封信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實驗室都應立即暫停訓練比GPT-4更強大的人工智能系統,暫停期至少6個月。各位認為AI是否該按下暫停鍵?
姬十三:我同意暫停一會兒,但不是長期的,在智人全體做好準備之前暫時鎖死,就像三體人發出智子鎖死人類科技那樣??萍甲杂兴陌l展路徑,且是不可逆的。我注意到今天網信辦出臺了管理辦法,現在或許是唯一的時間窗口,能讓我們至少緩一緩,做些判斷,讓AI為人所用,而不是相反。
藍振忠:我是反對暫停的。盡管當前“涌現”出非常多智能,但其實離我們想象中覺醒的智能很遙遠,AI沒有自我意識,只是算力在加強,所以把它視作一個好用的工具。從研究角度說,基于對AI的工作原理的了解,我們完全可以預測它的行動。從實踐角度說,也不可能阻止所有科研人員的探索。
林峰:現在來談對ChatGPT這樣的大模型的擔憂為時過早,甚至談倫理學的威脅,有些矯枉過正了。目前大模型處于熱炒的階段,我們應該扎實地思考大模型落地的場景,進一步細分其應用領域,這條路非常漫長。
蔣純:這封聯名信可能暗藏“技術封鎖”的意圖,但AI的發展趨勢已無法阻擋,且剎車機制可能會自然產生。比如三星出現了芯片機密泄露,大模型背后是龐大的數據,當大家為了數據安全掐斷數據源頭,最終的結果是技術會維持在較低水平。我希望隨著技術發展,區塊鏈等加密技術能解決信任問題。
孫元:一項新技術的推出通常有野蠻生長、政府管控、政策鼓勵監管并行的三個階段,ChatGPT也會呈現螺旋式上升的趨勢。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對抗、風險和危機,但總體上人類會貫徹奧林匹克精神,朝“更高、更快、更強”的方向前進。
加速狂飆
大模型帶來的機遇有哪些?
章豐:從各位所處的領域出發,如何看待強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
姬十三:過去五到十年,大V、網紅、行家、KOL等“超級個體”借助社交媒體、移動互聯網的力量,展現了強大的影響力,一個人就等于一支部隊。如今生成式AI帶來技術劇變,人機融合、人機共生勢不可擋,AI會從輔助人類工作發展到全自動地工作,人類也將迎來下一次演化,成為“超級個體2.0”,乃至半神。近期果殼也發起了 “AIGC創意者聯盟”,與AIGC創意生態合作伙伴們一起賦能“超級個體2.0”。
藍振忠:很多人覺得這是新的“iPhone時刻”,AI相關的交流很密集,創業者熱情高漲,公司涌現的速度是原先的好幾倍,機會遍地都是。面對這種機會,大公司是遲疑的。Google為什么不很快地接入ChatGPT?因為這要改變它已經成熟的商業模式,而創業公司可以比較靈活地在模型層、中間層、應用層選擇生態位。大模型的發展速度會越來越快,目前西湖心辰在研發可自助聯網的多模態大模型,我們也關注到一些私有化的部署需求,那些有數據壁壘的公司,有機會在垂直領域掌握機會,形成自己的大模型。
林峰:之江實驗室是在省委省政府主導下成立的國家戰略研究機構,成立至今,我們都在沉心思考: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下把工作做實?答案是,行業細分,扎實促進產業,不應局限于似是而非的模型訓練。
我們建成了之江天樞人工智能開源平臺,并且面向智能視覺、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六大產業領域積極構建開源生態。如我們計劃將一直推進的康復裝備課題升級為智慧康復,對齊文本、圖像、視頻、音頻等多樣化的人體生理數據模型,真正促進智慧康復產業發展??茖W家亟需一個精準的產業化的模型,把研發出的高科技產品引向正確的產業化方向。
蔣純:對投資人來說,變化是最大的風口。大模型對我們來說肯定是一個大機會,但我認為,機會并不僅限于軟件,還在于基礎設施,比如芯片。計算機依托的馮·諾依曼架構以“算”為主,與人工智能以“數”為主,兩者之間的鴻溝在日益擴大,要解決這一層的問題,就要從芯片著手。
另外我也想提出一個設想,不管現在的GPT多厲害,都是在吸取人類的經驗,某種意義上不會高于人類。如果AI能拋開人類語言形成的符號主義,通過傳感器從自然界獲取所有的數據和語料,是否才是真正的聯結主義,才會真正地超越人類?
孫元:我長期致力于企業數字技術使用管理研究,和企業打交道比較多。企業要去應用這些數字工具,可以通過三個角度:
作為獨立工具,主要應用于內容生產工作,比如寫份計劃初稿,寫段原始代碼,替代簡單重復的腦力勞動,輔助做一些復雜的腦力勞動、創造性工作。
作為嵌入生產工具,嵌入企業的數字化系統,聯通各個接口,在同一個界面調用信息、進行對話。
作為融合服務應用,與物聯網、傳感器各種的信息渠道關聯起來,基于大模型,與其他平臺服務型生產力工具深度結合。這可能是更為遙遠的一種業態,還需要一定時間。
AI的“iPhone時刻”
還是人類的“iPhone時刻”?
章豐:使用AI,或許是人類在未來生存的必備技能。各位在個人日常學習、工作與生活中,會以何種方式與GPT等強人工智能相處?
姬十三:當下還是當作娛樂(笑),但未來,它一定會提升我們的個人生產力。我認為第一個亂紀元已經開啟,過去的互聯網產品秩序、商業生態將快速被推塌,創始人、技術大拿、產品經理們在新的基礎上重建一切。
藍振忠:GPT已經深入到我的工作中,它在特定的領域非常聰明,可以幫我寫論文底稿,還可以寫一些代碼,我的學生也都說好用。相比于人,AI在存儲和學習能力上有明顯的優勢。所以,我的預期是AI在很多方面都會超越人,大部分工作都會被替代,但人類可以去做更有創造性的工作。
林峰:七八十年代是人工智能的冬天,我在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讀研究生,我寫了一篇論文“形式智能系統初探”,篇幅不大十幾頁。但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的文章,刻畫了許多關鍵性的核心概念,今天看起來蠻合時宜的,強調了人工智能的形式化、規范化、數字化,然后才能帶來可計算化。所以我的態度也是一致的,大家可以加以運用,但不必擔心被替代。
蔣純:林院長看見了人工智能的本質,所以不會在意外部的表現形式。這有點像移動互聯網到來時,如果一個人不會用手機,就會和世界脫節。普通人需要盡快去適應和利用強人工智能帶來的改變,跨越數字化的鴻溝。
孫元:我希望盡可能去活用大模型的支撐功能,給未來帶來更多創新。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在思想上過度依賴于ChatGPT等工具。
章豐:感謝各位嘉賓的分享!今天大會的主題叫“大江東去”,很符合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的語境,科技大潮如同大江東去,自成規律,但是面對潮流,站在岸上看肯定不是最好的辦法,躬身入局,擁抱變化,踏浪而行,可能是每個人、每個企業,甚至每個國家都可以有的選擇。
來源|數字經濟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