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普 > 列表 > 正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讓中國生物材料走向國際前沿
2023-03-21

★2022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報道

★強國復興有我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人和一間二十平方米實驗室,到現在的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0余人的多學科融合研發團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迎軍四十余年深耕在生物材料、醫療器械領域,踐行“要讓中國的生物材料走向國際前沿”的初心。

堅守科研,做中國人自己的生物材料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知道“生物材料”這四個字的人還不是很多。王迎軍一頭扎進這個領域,一干就是四十年,堅持“做中國人自己的生物材料”。

剛開始的實驗條件很簡陋,更沒有團隊。王迎軍經常一進實驗室就忘記出來,一天只吃一頓飯更是常態,有時實驗做不完就在實驗室湊合一晚上。但對她來說做科研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樂趣。那時生活條件差,廣州夏天熱,宿舍沒有風扇,王迎軍便把水潑在涼席上睡覺,每天仍是興致勃勃地去圖書館搶座位、查資料。

王迎軍從事生物材料研究與工程化工作四十余年,在骨、齒和血液凈化材料,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材料等前沿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被Nature Materials,Chemical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 等國際頂尖期刊引用和高度評價。王迎軍提出建立的生物適配理論,擴展了新型生物材料研究理論體系。對新一代生物材料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該理論指導下研發成功的大缺損骨再生修復產品轉化應用于國內外臨床,解決了承重骨大缺損再生修復國際難題。

“舉個例子,比如關節壞了,當前比較有效的辦法就是植進去一個金屬關節,病人馬上就可以從不能走路變成能走路。但金屬在人體中始終是異物,會產生一系列問題?!蓖跤姲l明的骨再生修復材料仿生構建系列技術的意義在于,讓人體損壞的組織自己再生、修復,而不是被別的物質代替。

此外,王迎軍發明的個性化精準修復成套技術,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數據、3D打印等先進技術,應用于臨床可降低手術難度,提高修復精準度,使很多復雜難治病癥得到治療,提高病患生活質量,產生較大社會經濟效益。

如今,年近古稀的她又帶領團隊承接了國家四部委生物材料創新平臺唯一的成果轉化示范基地——新型生物材料與高端醫療器械廣東研究院的建設,建立集研發-成果孵化-產品標準制定-檢驗檢測-臨床研究全鏈條轉化平臺,推動高端醫療器械、醫療裝備的成果轉化,讓中國人用上自己研發的高端醫療器械,并逐步占領國際市場。

赤誠無悔,把“冷板凳”坐熱

在王迎軍的辦公室,書架上擺滿了關于生物材料、骨組織修復等類的書籍,但一些榮譽證書卻被放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在科學研究中,她戒驕戒躁,心無旁騖,“科學的工作,必須科學地去做”,這是她對科學研究的獨特定義。

王迎軍對于科學家精神的理解是科學嚴謹、實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學術作假。在這個基礎上,重要的是求真創新的精神。做前無古人之事,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得沉下心來,將“冷板凳”坐熱了。

“認準了的事就不想再改”,這么多年,她一步步走來,靠著這份堅守,在改革開放如火如荼時,面對同事的高薪資和大企業拋出的橄欖枝的誘惑時,她依然執著地坐在實驗室這條冷板凳上,樂在其中、鍥而不舍地研究“中國人自己的生物材料”。

“一旦進入這個領域就完全不能自拔,好像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你去克服困難,去全身心奉獻,搞科研應該要有這樣一種精神?,F在我們的年輕人一代更比一代強,但上一輩人的奮斗精神、信仰和理念,是需要傳承下去的,這對國家和個人的發展都非常重要?!蓖跤娬f。

她很慶幸選擇了這個研究方向。雖然這條科研之路困難重重且充滿誘惑,但她依然無悔堅持做科學研究。當她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受益于人時,深覺這比發篇高水平的論文來得更有意義。

胸懷大愛,一片冰心在杏壇

王迎軍在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而她更為人熟知的身份是曾擔任華南理工大學校長。自2011年-2018年,7年間,她帶領這所具有理工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創建了醫學院、開辦了擁有10多個學科交叉融合學院的國際校區,極大提升了學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王迎軍在擔任校長期間,依然堅持給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課。她給新生上的第一堂課——“校長第一課”是華工思政課的品牌,口口相傳,很多高年級的同學也偷偷溜進去坐在地上蹭課。

她用愛與智慧,無微不至地關心、培養一個個年輕的學子,鼓勵他們去追逐自己心中的“中國夢”。她的“學生信箱”每天都能收到很多信件,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個人感情,她都會一一作答。華工的學生不叫她校長,叫她“王奶奶”。學生們喜歡她,她被學生們評為“我心中最喜愛的導師”。

2018年10月12日,王迎軍卸任校長一職。僅一天的時間,華工學生微博公眾號就被刷屏了,閱讀量達到10萬+,折射出同學們的不舍、關心,社會各界的評價、贊賞……王迎軍感動地說,“這是我得過的最高獎勵,我一輩子都不會和我的科研、我的學生分開?!?/p>

巾幗創新,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在同事的眼中,王迎軍知性儒雅,但也會被他們告知“我們從來沒把你當女的”。言語中透著對她認真、要強工作的贊揚。用她自己的話說,搞科學研究就不能把自己當女性,不能要求別人來照顧你。談到女性科研工作者,王迎軍覺得,女性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她身邊的女同事工作細心、踏實,會把每件事情做到極致。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女性科學家,這背后,是國家對女性科技工作者群體的強大支持。

科普同樣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她說,做科普不容易,可能比做研究還難。因為科學家知道如何跟同行溝通、跟自己的研究生溝通。但跟中小學生講就不一樣了。盡管要花費很多精力,但她也慢慢發現,科普意義非凡?!霸谥行W生人生關鍵節點的選擇上,你說的一句話、給出的一個中肯建議,可能會對他們一生都產生深遠的影響?!?/p>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生物醫藥列為十年來我國取得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之一,令我們生物材料與醫療器械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生物材料與醫療器械領域應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鑒于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器械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可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政產學研用金監”全鏈條協同創新中心,推動醫療器械技術領域企業與科研院所協同發展,帶動整體產業發展。

此外,推動數字技術與醫療器械產業鏈的融合發展,鼓勵相關醫療器械企業加碼智慧研發、智慧生產、智慧物流等數字化相關業務,以數字化產品助力臨床發展。構建一站式醫療器械產業鏈服務能力,為有數字醫療、互聯網醫療建設需求的相關企業提供服務。 ——王迎軍

【人物簡介】

王迎軍,女,1954年出生,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廣東研究院院長。潛心生物材料研發、成果轉化與教書育人40余年,在骨、齒和血液凈化材料,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材料等前沿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以及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等各類獎勵,被授予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院“Fellow”終身榮譽稱號、“中國陶瓷科學與發展終身成就獎”、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等。

記者 | 劉肖勇 實習生 劉靜純

欧美五月丁香六月综合合_成年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_交换国产精品视频一区_免费一本色道久久一区